淮水奎河一脉牵 教育同心谱新篇
胡杨融媒记者 张婷婷
在天山北麓的奎屯河畔,七师胡杨河市教育事业正焕发蓬勃生机。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党委把教育作为民生之本,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事业持续提质增效。而江苏援伊·淮安工作组的深度参与,更为这一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从基础设施援建到师资培养,从教学改革到奖教助学,两地携手绘就了一幅边疆教育振兴的壮美画卷。
党委重视
教育投入持续加大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师市党委始终把教育作为“一号工程”,近三年教育投入增幅连续保持在8%以上。
数字或许有些枯燥,但走进将于今年8月底正式投用的七师天北实验中学的校园,这些投入就变得生动起来:智能黑板可以随时调取云端资源,实验室的器材达到先进水平,连课桌椅都是根据人体工学设计的。“在教学设备方面,打造智能化教学场景,搭载教师教学评价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即时生成教学反馈。”天北实验中学校长桂建国指着崭新的教学楼说道,“这些改变让师生们真切感受到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近五年来,中央和师市累计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5.33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3所,新增学位2950余个。其中,投入3.5亿元新建七师天北实验中学,建筑面积6.26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2500名;投入3200万元建设的师市曙光第二幼儿园,设置9个教学班,提供270个学位;投资8.09亿元的胡杨河职业技术学院(一期),拟设置化工、机电、车辆、能源、现代服务5个专业群,可提供5000个学位,为师市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师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斌说:“师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通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成功构建起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为师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建设教育强师注入了强劲动力。”
淮安援疆
助力提质增效
教育援疆,援的是当下,谋的是未来;扶的是知识,树的是人心。
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江苏援伊·淮安工作组将教育援助列为重中之重,通过资金、技术与管理“三维赋能”,为师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就像在戈壁滩上种胡杨,我们不仅要建好学校,更要培养好老师,让优质教育在边疆扎下深根、长出绿叶,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江苏援伊·淮安工作组组长顾强说。五年来,工作组累计投入援疆资金超8.96亿元,其中1.12亿元用于教育领域,重点解决硬件短缺和数字化短板。
胡杨河职业技术学院(一期)拔地而起,一三〇团中学的云端课堂跨越时空,职业技术学校的智能实训中心锻造匠才……每一处崭新的教育地标,都镌刻着淮安援疆的深情厚谊。
“淮安援疆不仅改善了我们的教学条件,更带来了教育理念的革新。援疆教师们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也让我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一三〇团中学小学数学特岗教师李如意深有感触地说。
淮安援疆教师带来的远不止几节示范课。
今年,淮安市第三批20名组团式援疆教师在一三〇团中学和胡杨河第一中学开展教育帮扶工作,援疆团队创新实施“1+N”师徒结对培养机制,建立前后方联动的大教研、大帮带体系,通过示范带教、培训讲座等多元形式,从课堂教学到板书设计进行全方位指导,有效提升了本地教师专业水平,为七师胡杨河市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持续强化教育“造血”功能。
奖教助学
激发内生动力
今年,淮安援疆工作组再推暖心举措:设立10万元奖教金和近40万元奖学金、助学金,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激励优秀学子、帮扶困难学生。目前《2025年度“苏韵伊情·先河”奖教金实施办法》和《2025年度“苏韵伊情·缘之缘”奖学金、助学金实施办法》的通知已下发至师市各学校,计划在9月10日教师节前后为获评师生发放奖金。
2025年度“苏韵伊情·先河”奖教金设置如下:先河教育科研奖10名、先河青蓝工程奖15名、先河疆淮情深奖6名,资金来源于淮安民营企业无偿捐赠,旨在鼓励在教育教学工作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扎根边疆、潜心育人。
2025年度“苏韵伊情·缘之缘”奖学金、助学金设置为缘之缘英才奖学金10名、雏鹰奖学金30名,助学金60名,资金源于淮安企事业单位无偿捐赠资金和援疆资金,旨在通过“奖优+助学”的双轨模式,持续为七师胡杨河市教育事业注入新动能。
“这不仅是对教师的激励,更是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胡杨河市第一中学教务主任林筛娥得知方案后感慨道,“奖教助学金的设立,必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成效显著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质量持续提升。2025年,师市中考平均分较上年提高13.57分,师高级中学普通高考文理科上线率达到100%,胡杨河市第一中学文科上线率87.03%,理科上线率79.04%。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
教师队伍不断优化。目前,师市中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93.65%,拥有高级职称教师313人。
教育公平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9%,残疾儿童入学率10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
“现在学校的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学生家长马丽说,“孩子在学校不仅学到了知识,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近年来,师市聚焦扩优提质,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工作重点,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建设多元育人格局。师市陆续被评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辖区内多所学校获得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健康学校建设单位、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乡村温馨校园等荣誉。
从师市党委重视下的基建升级,到援疆助力中的设施蝶变,再到激励师生的人文关怀——这一系列扎实举措,正凝聚起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截至2025年,师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实现全面跃升:初三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达100%,社会认可度在兵团师市位列第一方阵。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站在新起点上,七师胡杨河市教育事业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淮安援疆的深情厚谊,必将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教育之花。
正如一位援疆干部所言:“我们在奎屯河畔播下的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荫庇千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