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超:躬身碧野 耿耿初心
冯志超:躬身碧野 耿耿初心
胡杨融媒记者 田歌
春夏秋冬三十五载,他在奉献中练就高超的业务技能,和大地结下了深厚情缘。他,就是七师胡杨河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党支部书记、推广研究员冯志超。
刻苦钻研 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兵团棉花种植普遍使用氟乐灵作为除草剂。但是,氟乐灵有见光分解的缺点,施药后需要翻土覆盖,非常麻烦。同时,它带来的药害会使棉花根节膨大,生长畸形,对棉花的生长、营养的吸收都会产生影响。
当时,冯志超在七师农业局从事植保专业技术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1999年开始,冯志超带领团队开始选择品种进行田间试验。因为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试验一做就是一年。2005年,在历经6年的试验、示范后,研究团队筛选出一个理化性质上非常稳定的品种——二甲戊乐灵,这个品种不会见光分解,光照不会影响正常药效的发挥,也不会对棉花造成药害。
2006年,二甲戊乐灵开始在七师推广,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后来,逐渐辐射到石河子、沙湾、乌苏等周边地区。截至2010年,氟乐灵已经完全被二甲戊乐灵取代,在全疆棉区普遍推广应用。直到现在,二甲戊乐灵依然是全疆棉农认可的首选棉田除草剂。
作为新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人问冯志超,为什么不凭借二甲戊乐灵除草剂申报奖项?他说:“我们做研究实验,并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要让咱们的职工群众和地方百姓受益。二甲戊乐灵被大家认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行家里手 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冯老师,您快看看我的棉花……”2015年6月的一天清晨,乌苏市石桥乡昌德村、梭梭村棉花种植户徐四虎带着枯死的棉苗找到冯志超咨询。
当时,冯志超是乌苏市石桥乡昌德村、梭梭村“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长,他一眼就看出徐四虎的棉花是得了枯萎病。枯萎病是棉花生产常见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菌一旦引入,会随着病枝落叶、病残组织进入土壤,传给其他植株,导致病区扩大,种植户常将这个植株病称为“癌症”。经过初步鉴定和统计,徐四虎地里的死苗已经有20%。冯志超询问棉种的来源,徐四虎说:“这是朋友给我的,不要钱,说产量高得很……”
根据多年从事植保工作的经验,冯志超建议徐四虎加强田间管理,按时中耕,提高土壤通透性,让土壤的温度升高,并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棉花抗病性,以缓解病害。冯志超的建议让徐四虎信心倍增,他按照建议加强棉田管理,年底不但保住了本,还获得了一定收益。
“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的指导和鼓励,我哪能有现在的收成啊。”徐四虎激动地对冯志超说。
初心不改 将青春奉献给土地
农业是稳定经济社会的“压舱石”,而农业技术是使其更加牢固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冯志超非常热爱本职工作。他说:“我学的就是农业专业。从事这个职业,让我很有获得感。当看到职工受益时,我就看到了自身价值,心里也感到十分满足。”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少不了深入田间地头。35年来,冯志超几乎将辖区和周边农田跑了个遍。用他的话说,就是“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是要到基层、到一线去,面对面地把技术传授给种植户。”
2009年至2019年,冯志超带领团队围绕农工综合素质及各项农业技能提升,每年分层次开展“科技之冬”技术培训、栽培、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专业培训、现场培训、技术咨询服务、阳光工程培训、资格证书培训等,累计培训82680人次。
2012年至2019年,冯志超参与杂交棉稀播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在辖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应用886.4万亩,平均籽棉单产400.3公斤/亩,较常规棉增产45公斤/亩,累计新增产值29.51亿元,节支总额10.2亿元,新增利润39.7亿元。
2012年至2020年,冯志超主持全师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200万亩,有效控制了病虫草危害,平均每亩挽回经济损失130元,累计挽回经济损失总额18.6亿元。
一项项科研成果和一次次技术服务,为推动先进适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于脚下这片土地,冯志超倾注了无尽的真情,他凭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事业的拳拳之心,用智慧和汗水展现了一位农业工作者的风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