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您的位置: 首页 >胡杨融媒>时代楷模>详细内容

徐冬辉夫妇的“锦绣兵团梦”

来源:奎屯日报 发布时间:2025-01-22 11:51:32 浏览次数: 【字号: 

胡杨融媒记者 陈露 王成翔 通讯员 张妍

  新春佳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在新疆这片广袤大地,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沿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脉络,我们走进了新疆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探寻一对来自山东的夫妇——徐冬辉和唐静,在兵团这片热土上,用一纱一线编织出的“锦绣人生”。

  八年前,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推进,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徐冬辉和唐静毅然决然地背井离乡,奔赴新疆,投身到新疆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和纺织公司”)的建设中,就此开启了一段别样的奋斗征程。

  1月20日,距离春节已不足一周,仁和纺织公司的车间内依旧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机器轰鸣,飞速运转,空气中弥漫着棉花特有的清香。徐冬辉身着整洁的蓝色工作服,在机器间来回穿梭,手法娴熟地操作着设备。他专注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回想起2016年初来乍到的情景,徐冬辉感慨万千。面对全新的设备、技术和原料,他才真正意识到,这些织机的技术含量之高、操作难度之大,远超他的想象。以往的熟练操作在这里几乎要重新开始。但他没有丝毫退缩,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坚决杜绝“差不多”的思想,力求将每一项日常工作都做到极致。

  “行行出状元”,作为人才引进到企业的徐冬辉,怀揣着对事业的无限憧憬与抱负。八年来,他扎根车间,反复琢磨、精钻细研,每天与纺织设备为伴,细心观察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着不懈的努力,脱颖而出,成长为行业内备受赞誉的“工匠”。

  如今,50岁的徐冬辉已拥有6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有3项专利正在申报中。他的每一项专利都紧密围绕企业生产实际,在节能降耗、节省资金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仁和纺织厂的高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仁和纺织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由振塘称赞道:“徐工来到我们仁和纺织公司后,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其他工作领域,都为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尤其在项目、科研、技术改造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徐冬辉不仅自己技术过硬,还秉持着“择一事终一生、爱一行专一行”的信念,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通过“传、帮、带”,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骨干。在他的带动下,企业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创新热潮,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关注设备的优化和改进,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仁和纺织公司细络车间工人王国运说:“徐工在生活中非常随和,有一种山东人的豪爽。他话不多,但说一句算一句,有求必应。他是生活中的好老师,工作中的好帮手。”

  徐冬辉也对兵团人赞不绝口:“兵团人特别热情,特别能吃苦耐劳,学习能力也很强。和他们相处,让我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这些专利的诞生,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徐冬辉的妻子唐静今年49岁,是纺织厂的操作老师。新春佳节临近,她依然坚守在岗位上,逐步帮助企业培育车间产业工人队伍。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带出的多名徒弟顺利出徒、独立上岗,成为岗位上的新生力量。

  夫妻二人早已把兵团当作故乡,把岗位当作阵地,把工作当作事业,肩负使命,融入兵团,建设兵团,把自己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2021年,他们在胡杨河市买了楼房,社保也在七师缴纳。这里,早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徐冬辉感慨地说:“这几年,胡杨河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城区建设越来越美,文体设施也日益完善,这些变化让我深受震撼。”

  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徐冬辉夫妇回到家中,做了几道家常菜,与远方的儿子视频通话。在温馨的氛围中,他们常常与儿子分享兵团改革发展稳定的好局面、投资兴业的好前景、美丽如画的风光、传统美食和特色小吃,还有各族群众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的幸福故事……

  唐静动情地说:“来到兵团已经八年了,我们通过辛勤劳动,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换来了今天的好日子、幸福生活!”


  ■记者手记:新春佳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像徐冬辉和唐静这样扎根兵团的建设者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兵团这片热土上“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不当看客”,积极融入兵团生活。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他们这样的人,兵团才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是兵团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推动者。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兵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终审:贾雪红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