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师胡杨河市文明实践成效观察》系列报道之一
让理论宣讲接地气润民心
胡杨融媒记者 宋亚丽 赵昀哲 通讯员 李庭花 张若雯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坚持面向基层、拓展阵地、丰富载体,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目前,师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03个。同时,拓展延伸了企事业单位、主题公园等36个实践点,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文明实践服务圈”已经形成,在传播党的理论、开展文化活动、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通了服务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
今年,师市创新打造了“理润七师”理论宣讲特色品牌,通过组建多元化宣讲队伍,用职工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兵团故事讲进群众心坎里。今天刊发《七师胡杨河市文明实践成效观察》系列报道之一:《让理论宣讲接地气润民心》。
7月10日,在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英华里社区,七师胡杨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胡杨银铃”宣讲工作室成员魏中平正在以“弘扬兵团精神 讲好兵团故事”为主题向社区居民宣讲。他将兵团精神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送到基层,让大家在兵团故事中传承弘扬兵团精神。
“今天听了宣讲,深受触动,更加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新时代,我们更要传承好兵团精神。”社区居民王红梅说。
“希望通过宣讲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关注和传承兵团精神,让这份忠诚与担当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魏中平说。
宣讲工作室现有骨干成员17人,自成立以来,宣讲队积极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等“三进”活动,累计开展宣讲58场,受众达两千余人次。
“师市关工委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擦亮‘理润七师’宣讲品牌,推动银铃宣讲工作做实做强、走深走实,让宣讲影响力不断提升。”师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候新丽说。
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师市不断引导拓宽宣讲阵地、创新宣讲形式,让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宣”出特色,使民众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
7月11日,一二八团康盛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剪纸话文明 宣讲润人心”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参与。
活动现场,剪纸老师精心准备的“民族团结”“廉政”等主题剪纸图案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宣传巧妙融合,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可感。居民在老师的讲解下认真实践,不时交流心得。
“这些剪纸作品不光好看,还把廉政、民族团结等融入其中,很有意义。”居民史美怡说。
一二八团军垦剪纸文化底蕴深厚,被列入首批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盛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立足这一特色资源,深入挖掘非遗技艺,创新推出“非遗+宣讲”模式,将剪纸艺术与理论宣传有机融合。
“我们将持续深化‘剪纸+宣讲’模式,继续推出系列主题创作,做好分众化宣讲,面向青少年开设‘非遗小课堂’,为中老年人设计节气主题剪纸,增强传播效果。”康盛里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张娜娜说。
为广泛传播新时代“好声音”,师市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乡村振兴、深化改革等重大主题,组织骨干宣讲员深入连队、社区、学校等,采用“理论+故事”“宣讲+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鲜活的语言,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理润七师”理论宣讲特色品牌影响力。
据介绍,师市年均开展特色宣讲活动两千余场次,覆盖群众二十余万人次,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案例,不断提高职工群众思想觉悟。
“我们将严格对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求,以‘阵地强基、活动惠民、品牌增效’为抓手,全力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格局,大力培育特色品牌,深化融合 加强宣传,推动文明实践从全域拓展向纵深进阶,让文明之花绽放在师市,走进群众心坎,为推动师市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师市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尹剑锋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